文|幸福娃股票配资学习
陶渊明在《五柳先生传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不汲汲于富贵,不戚戚于贫贱。”人生,其实贫富都是身外之物,你若释怀,健康才是人生圆满。
世人熙攘,无非为那几两碎银奔波劳碌。富贵者,众人争相趋附,仿佛那黄白之物天生便带有某种魔力,一旦附身,便脱胎换骨,成了世间人上人;贫贱者,则常遭白眼冷遇,似乎连呼吸都污浊了空气。
陶公一句“不汲汲于富贵,不戚戚于贫贱”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是穿透了浮世烟云后,一种澄澈到极致的洞见。
富贵荣华,世人视为人生巅峰。可那金光闪闪的宫殿,真能长久庇护人心吗?
人们如淘金者般追逐那点闪烁金光,以为握住了它,便握住了幸福,握住了尊严,握住了这世间一切值得的东西。
殊不知,那些匆忙脚步踏碎的,往往是身边最平常却最珍贵的光景。
人一旦被这欲望的绳索捆缚,心便如同被投入了滚烫的油锅,片刻不得安宁。
那日夜奔忙的焦灼,那患得患失的忧惧,比贫穷本身更沉重地压在心头,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而稀薄。
至于贫贱,世人又常视之为洪水猛兽,避之唯恐不及。于是愁眉紧锁,怨天尤人,仿佛命运唯独亏欠了自己。
殊不知,这愁苦怨愤,正如无形枷锁,一层层锁住了自己。
人将“贫贱”二字刻在心上,便如同背负了一座无形大山,每走一步都沉重不堪。
心陷于泥淖,眼中便只见灰暗,连清风朗月都失了颜色。
如此,即便粗茶淡饭能温饱,心灵却早已在自造的牢笼中枯萎凋零。
陶公看得透彻:汲汲于富贵,戚戚于贫贱,皆是在外物这虚幻的迷障中打转,白白耗费了珍贵心力。
世人啊,岂不知那金玉满堂、广厦万间,终不过是暂寄于你手中的身外之物?
它们或可暂时遮蔽风雨,却无法真正温暖你冰冷的手指;或可为你引来无数仰望的目光,却无法在你孤寂的夜晚点亮一盏灯。
那么,在贫富之外,人生真正值得珍视的究竟是什么?
唯有健康二字而已。
身体康健,筋骨舒展,耳聪目明,气息调和,能食能眠,能行能立——此乃上天所赐最朴实也最贵重的根基。
若无此根基,纵有金山银海堆积眼前,你又有何心力去享用?纵有满堂宾客笑语喧哗,你又有何精力去应承?病榻之上,纵然堆满珍馐美馔,也不过是过眼云烟。
钱能买药,却买不来命;钱能请人,却买不来你自己舒坦的一呼一吸。
人若失去了健康,就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船,纵使甲板上堆满奇珍异宝,也终究难逃沉没的命运。
那时,财富便成了最无用的累赘,连叹息都显得多余。
然而,这“健康”二字,又岂止于筋骨皮囊?身之健康,不过是最初的基石。
心若被外物所役,不得安宁,被富贵贫贱的念头日夜啃噬,不得解脱,那便是更深沉的不健康了。
陶公所谓的“不汲汲”“不戚戚”,正是教人于心中开辟出一方净土,摆脱外物枷锁,还心灵一份自在清朗。
心不为物役,身不受欲伤,身心皆得安泰——此方为人生圆满的真相。
这圆满,不在于你拥有多少,而在于你心中放下了多少。
放下对富贵无止境的贪婪追逐,亦放下对贫贱无休止的怨怼恐惧。
看淡身外之物的来去,如同看天上流云聚散,不留痕迹,亦不扰心湖的澄澈。
陶公的智慧,不过是指给我们一条归路:放下那汲汲戚戚的执迷,回归生命本身那朴素而强韧的本源。
人这一生,真正握得住的,不过是自己的呼吸与心跳,是内心的澄明与宁静。其余的,皆为过客,皆为浮云。
百年之后,你带不走一丝富贵,也留不下半点贫贱。唯一能刻进时光的,是你曾经健康走过的足迹,是你心灵挣脱枷锁后的那份自在回响。
人若能放下对身外之物的痴缠,把心收回自己的腔子,好好安放,好好滋养——那才是真正活过,活在了尘埃落定后,一片清明之境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